央广网北京12月13日消息(总台央广记者白杰戈)为了确保发热、干咳等11类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便捷的就医服务,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全市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发热诊区,同时要做好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居家健康管理。这项工作开展情况如何?记者12日实地探访北京朝阳区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根据要求,北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通过转型现有发热筛查哨点、设置发热诊室等方式,为发热、干咳等11类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患者提供服务。12日下午两点多,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热诊区有30多人排队,院子里搭起蓝色的帐篷、白色的活动板房,还有不锈钢框架的玻璃暖房。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运杰介绍:“11日晚上又增加了三个方舱诊室,这也都是连夜焊出来的,这个不锈钢架子是刚焊的。因为老百姓在院里排队太冷了,我们做一个候诊区,窗户预计明后天就能装上了,再接上暖气。”
88岁的杨先生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全科医生周超群在问诊中发现他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带他到发热诊区。
为了防止与普通患者交叉感染,发热等11类症状患者的药品由医生按处方配好,分批送到院子里的取药点。
工作人员:您的发票,我核对一下姓名。连花清瘟一盒,急支糖浆一盒。您拿好。
患者:连花清瘟一个人只给一盒。我还想开双黄连,医生说不能和连花清瘟一起开。
刘运杰告诉记者,近期到发热诊区排队的市民中,大约有一半像这样并没有相关症状,只是希望储备药品。院方计划为他们开设专门的窗口,确保有症状的患者更快就诊,也通过分流控制感染风险。刘运杰说:“针对这个我们想有个引导,就是设立一个预防性用药和自备药的窗口。预防性用药、储备性用药按道理来讲是不应该走医保的,应该是自费的。因为医保基金是保基本,医院是看病的,因病用药。真正没有症状的,不能说想要什么药都给开,这样也违反相关政策,病历都没法写。更重要的是人员分流,还有一个能让大家相互理解。”
与此同时,院方也在尽可能争取药品货源。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政主管李静介绍:“我们也下网单,最大量下单,但是有配额,他们面对的是全市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每天都要打电话沟通。今天有一个布洛芬的小儿退烧药,他说这批是给药店的,我说能不能给我们匀一点儿,他说真不行,等下批吧。其实我也能理解他们的难处,但是咱们面对的是患者,我也很能理解患者那种急切的心理。”
李静表示,虽然部分热门药品会出现暂时短缺,但是基本上能找到对症的其他药品。“只要不是说‘我就要这个西药的退烧药’,如果您不挑的话,比如刚才的一位患者,中成药也有解热的作用,而且我问了,他也是低烧,起初是用不到退烧药的。”她说。
同样需要调配的还有医护人员。针灸科的于海龙这些天的主要任务是在药房和院子里的取药点之间一趟趟往返,为发热诊区的患者送药。运动手表记录下他的脚步数。“一万四千多步了,三点半。”
而在普通诊室,全科医生也要提醒没有发热等11类症状的患者做好日常防护。周超群说:“回去好好休息,屋里定时开窗通风。出门要做好自我防护,戴N95口罩,回去要洗脸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还制定并发布了专家指引和实用手册,帮助和指导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康复期间自我健康管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感染者及其同住人员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刘运杰介绍,相关工作可以结合与社区居民的日常联系来开展。“我们都在整理重点人员的名单,慢性病的、高龄的、独居的……也有感染者会报告,跟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联系,这样我们知道有这种情况肯定会指导用药,指导他怎么治疗和康复。”刘运杰说。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表示,已经围绕诊疗指南、工作指引及健康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诊治、重症识别能力和健康管理水平。下一步还将开展督查指导,督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开展诊疗服务,落实好感染者健康管理工作,全力保障首都市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