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兔年一天天过去,甲辰龙年的春节一天一天的临近,大街小巷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各个超市商店的音乐已换成热闹喜庆的风格,各类商品摊位一字排开,摆放着腊味炒货,糖果小吃,各种卤味、海鲜,也有特色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满满的年味年货美食,到处烘托出热闹的氛围,走在人群中,慢品着城市街道中的过年烟火色,闲观着市井风情,忙碌的人们开始置办年货,提着采购的大包小包的食品物品,我知道,年味越来越浓了。
每到过年,看到每个人温暖的笑脸,看到满大街的热情度,身居异乡,总会心生诸多感慨,依然会忆起童年里家乡的那个年味。
小时候的家乡,一进入腊月就盼着时间过的再快些,期盼着放年假,有新衣服穿,吃好吃的,有好玩的,每天都会看着墙上的挂历惦记着、数着还有几天过年。
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打扫卫生,全家人分工劳作,擦玻璃,擦桌子,扫庭院,洗床单、自己的衣物,屋里屋外,墙脚旮旯,把家里的郁积清理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打扫完小家,孩子们也会扛来工具,自发地加入到公社大院里大人们的清扫队伍,呼啸的北风却挡不住迎接过年的热情,每个人却乐此不疲,心里却十分舒畅。突然,天空传来一群大雁的叫声,领头雁在前面开路并不时地发出叫声,群雁紧随其后,有时飞“人”字形,有时“一”字形,不知它们在何处栖息生活,每天总是准时的南来北往。这时,孩子们也会随着大雁的叫声欢呼着跳跃着,大家对着天空守望着,直到雁群在叫声中慢慢隐去。
以前的腊月是三九四九凌上走,天最冷的月份,“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到处白雪覆盖,可以把准备好的年味培进雪里,这是天然的冰箱。大人盼雪,是为了来年的小麦有个好的收成,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瑞雪兆丰年。我们孩子们盼雪是为了玩乐,踩在厚厚的雪里嘎吱嘎吱的响,打雪仗,堆雪人,在厚厚的冰面,出溜滑,打陀螺,即使手脚冻皴裂,即使会不小心滑倒磕到后脑勺,哌疼屁股,有人在冰面上嘣跳,冰面会随着振动出现裂纹,有时嗨起来,真的是无所畏惧,冰面一下子破裂,溅湿了棉鞋或衣服,为了不让父母知道,扛来玉米秸架火烤棉鞋棉裤,天再冷,却快乐极了。
腊月二十四,挎上篮子,跟着爸妈的身后赶年集、购年货,是我最大的乐趣之一。父亲通常会列出一个长长的年货单,一边挑选,一边细细盘算有没有遗漏的东西,紧紧拽着母亲的衣角,各种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这边唱大鼓的,一手打板,一手敲鼓,传来阵阵喝彩声。那边说书的,伶牙俐齿幽默风趣,再加上夸张性的表演,更是吸引了不少围观的群众,有热心的群众会纷纷送上几分,几毛钱,全凭心意,主动放进收钱的“茶缸子”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集分解”,对我来说可能纯粹是图个热闹,很多人在满怀期待中散去,期待下次逢集再接着听。母亲给每人裁上一块新布,在街上找裁缝给量做一件新褂子和新裤子,接下来随父母亲辗转各处转转,买糖块,红纸、过门前、碗筷、散子、苹果、花炮、手艺人捏的福娃娃泥人、买条大鱼,过年的零碎,必会满载而归。
二十四,春节习俗,辞灶,也是家乡的小年。今天灶老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各家的善恶之事,除夕再返回人间,为了能让他多多美言,母亲一早就打扫好灶台,摆供品,献糖果,烧纸钱祭拜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过了二十四辞灶,家里要推磨磨糊子,要烙一大江盆的煎饼准备过年。半夜睡梦中就要被喊起来,那时是不喜欢推磨的,姐妹几人轮流与母亲推磨,提前泡好的玉米小麦一勺一勺碾磨成细细的面糊,天不明,两大盆糊子就推好了,在柴火烟熏中,勤劳的母亲烙成一张张香喷喷的煎饼。
吃过晚饭,有人偷偷拿来刚刚买的擦炮,飞炮,气火,提娄几,地老鼠,大孩子会把点着的地老鼠扔出去吓唬小孩子,100响的鞭炮,偷偷从上面解下几个,装在挎包里,小心翼翼的掏出来,一个一个的放,有放不响的鞭炮,剥开炮纸倒出里面的火药用洋火点燃,有时会把手脸熏得黢黑,感觉玩的不过瘾,又偷偷跑回家去拿,门后各不住提娄几,,,哈哈,玩的不亦乐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天选团队